时间:2021-04-05 10:38:21来源: 德国新闻网
短时工作制度是颇具德国特色的一项就业保障举措,该制度极大程度地稳定了就业,防止了大面积失业的情况发生。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欧洲就业也遭受巨大冲击。相较其他欧盟主要成员国,德国就业形势可谓相对稳定,不仅失业率明显低于其他欧盟主要经济体,而且居民收入并未出现大幅下滑。这与德国在疫情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就业政策有着直接关系。
德国是如何在疫情之下稳就业的呢?这就不能不提到颇具德国特色的一项就业保障举措——短时工作制度。根据德国相关法律,在企业遇到经济危机等严重经营困难时,可以向政府申请启动短时工作制度。启动后,企业可以通过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支付工人工资的方式压缩成本,改善经营状况,避免直接将工人辞退。政府则向企业提供短时工作制下的社保等各类补贴。启动短时工作制后,企业员工仍可以得到原有薪酬的60%,有子女的员工则能够另外多拿7%的收入。这样既可以有效压缩企业用工成本,最大限度地保留更多的工作岗位,避免出现大规模的裁员潮,又确保员工的收入不会大幅下降。
为了应对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去年德国政府还及时调整了短时工作制的相关标准,降低了启动短时工作制的门槛。在新规定下,企业在面临失业风险的员工数达到10%的情况下即可申请短时工作津贴,而此前的标准为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疫情反复对德国经济产生了更加持久的负面影响,德国政府进而决定继续延长短时工作制的特殊政策至今年年底。
此外,德国政府为了保障劳动者收入水平,还对短时用工工资进行了调整。根据新的规定,在进入短时用工第4个月起,工资水平将由最初的60%(有子女者为67%)增加至70%(有子女者为77%),自第8个月起增加至80%(有子女者为87%)。大幅提高短时工作者的工资水平,成为德国在疫情下稳定就业、保障居民收入水平的又一重要举措。
根据德国联邦劳动局的统计,在2020年4月第一轮封锁措施的高峰期,德国进入短时工作制的人数达到600万。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1月仍有260万人处于短时工作状态。如此之高的短时用工比例,凸显出该制度对企业应对危机的重要性。
德国联邦劳动局局长舍勒表示,德国的短时工作制度极大程度地稳定了就业,防止了大面积失业的情况发生。德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海尔也表示,短时用工制度是德国稳定就业的成功模式。通过这一制度,居民就业及收入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德国在疫情期间将继续推动短时工作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短时工作制度虽好,但对政府而言是巨大的财政负担。得益于多年来优秀的财政状况,德国政府在应对这笔巨大的开支时显得从容不迫。虽然去年和今年德国政府的财政压力与往年相比急剧增加,但相较其他欧盟国家,仍处于“健康”区间。这也是德国政府能够如此大规模采取稳就业保民生措施的底气所在。
虽然短时工作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工资损失,但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员工的基本收入和就业安全,有助于企业和员工度过危机。同时,在危机期间保持工资水平不出现大幅下滑,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德国国内购买力,是稳定内需的有力支撑,进而促进经济复苏。对于德国政府而言,短时工作制度确保就业基本稳定,有利于维持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并在危机结束后迅速恢复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