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6 00:33:17来源: 德国新闻网
龙年致辞
HAPPY NEW YEAR
龙心送胜贺新年
陈 竟
2024年是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这个属龙的传人,怀着一颗龙心,早在去年癸卯兔年夏天就萌生策划“全国龙文化民间剪纸精品展览”一事。为什么我要策划此展览呢?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2024年——甲辰龙年,更是百年一遇的特殊年份,颇为罕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被视为吉祥、神圣的象征,因此,甲辰龙年也被视为一个吉祥和繁荣的年份。
然而,甲辰龙年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年份,也是一个闰年。闰年是指每四年出现一次的年份,它比普通年份多一天。2024年是一个闰年,因为它可以被4整除。在闰年中,我们通常会看到一些特殊的现象,比如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时间会比普通年份稍微长一些。此外,由于闰年的存在,我们的传统春节也会提前一天。距离上一个甲辰龙年已经过去了60年。上一个甲辰龙年是1964年,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年份。如今,我们已经迈向了新的甲辰龙年,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们要继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无穷的智慧以积蓄不尽的力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存在,它的形象被赋予了力量、智慧和勇气等特质,因此,我们可以从龙的形象中汲取新的力量和勇气,迎接新的平安幸福生活。我们也要从过去的实践生活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奋发图强,砥砺前行。在过去60年中,我们华夏大地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中国人民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勇敢前行。通过回顾总结过去的经历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加信心百倍地迎接新的挑战和抢抓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总之,2024年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机遇的年份。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从祖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像蜜蜂一样“采得万朵花,酿就一家蜜”,搞好创作,为人民奉献更多本真、优秀、精彩绝伦的剪纸作品。
最后,祝愿中国民间剪纸界同道和国内外华人同胞们,在甲辰龙年中,继续弘扬龙的奋斗与拼搏精神,身心健康,事业腾飞,愉快幸福,吉祥如意!
弘扬中国
龙文化精神
张保龙
莽莽神州殊世界,巍巍秦岭看龙兴。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我们华夏民族从古至今的神圣图腾。它智慧永生,高贵而尊荣,它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象征,正义威武,叱咤风云,又是我们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大繁荣的象征。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龙文化,通过民众一代又一代的祭龙、塑龙、刻龙、画龙、绣龙、唱龙、舞龙、赛龙、生肖龙等等民俗形式,予以代代传承发展,不断丰富着龙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形式从远古到今天,一直如长江之水,昼夜奔腾不息,龙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用中国非遗剪纸的艺术语言,讲述好发生在我们祖国大地上的动人故事,是我们中国剪纸传承人与广大民间剪纸爱好者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职责!我们非遗剪纸人剪龙,渴望着年年岁岁的风调雨顺与五谷丰登,向望着神龙庇佑下的国富民强,追求着世世代代永永远远的伟大与繁荣……
剪龙剪凤剪万象,无限风物总关情。真正的中国民间剪纸作品具有着强大生命力,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穿透力。龙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种源文化,秀木千尺,始于颗粒脉种,江河万里,源自涧野溪泉。我们每一个剪纸传承人和民间剪纸爱好者所做的努力和辛勤创作的作品,都是伟大祖国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望大家不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坚定传统文化自信,用中国剪纸讲好中国故事,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最正宗、最优秀、最精彩的民间剪纸美术作品!
我们从全国征集的数百幅作品精选出两百幅作品,在北京、深圳、临汾进行线下巡回展出,并从中遴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在国内外线上展出,发表刊登,以飨读者。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明清时代
春节民俗剪纸
陈 竟
明清时期,中国广大汉族地区流行岁时贴纸马送神的风俗。每逢腊月二十三日开始至除夕,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祀五位家神(门神、户神、室神、井神、灶神)的礼仪,称为“五祀”。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是祭送灶神等诸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的日子。除夕(也有在正月初四)又要迎接财神等诸神回家。送神和接神时,人们除了在神龛供上牲醴、果品、酒菜,而且焚香、点烛、张灯、挂笺之外,还要燃放爆竹和贴挂、焚烧剪好的纸马等,目的是让神骑马上天下界。
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一带乡镇流行岁时贴钱马风俗。所谓钱马,即是剪一匹双翅腾飞的骏马,背驮元宝或金钱。到除夕傍晚,凡家庭之门(包括羊圈、骡马圈等)的门框上,及屋廊檩条中心都要贴上钱马。钱马,象征天马送禄、马上发财,祈求在新的一年内财运亨通,福禄臻至。
中国广大地区仍流传除夕贴窗花祭户神的习俗,尤其是在北方农村更为普遍。年节前,北方窗户上要换糊上崭新透亮的白麻纸来迎接新年,窗花是装饰在新窗纸上的剪纸。明清时,窗花已发展到剪各种神物驱禳及象征吉祥、颂祝福利、反映农民生活愿望的图案等。《帝京景物略》载曰:“腊月三十日五更(除夕),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瘟鬼。”除了贴这些神物驱禳的窗花外,表现喜庆吉祥、五谷六畜、家禽瑞兽、神话传说、戏剧人物等题材的窗花大量出现,题旨包括纳吉、祝福、祈子、招财、辟邪、除恶、劝勉、警戒等。窗花的形式,有单幅、双幅、多幅或成套,如“八仙过海”“十二生肖”等。陕北、陇东一带窑洞半园形窗户的中部是三十六格构成的方形窗户,整个窑窗的窗花组合装饰,叫“窗云子”)、角花(贴窗角的四幅三角形组成的图案,或将一个整体分作四幅八幅分剪分贴)及大幅(多利用图案的重复与对称,在构图上多系园形,陕西一带称“转花”)。窗花一般以单色彩纸剪成,多为红色;也有用宣纸、毛边纸等镂剪出染色,称“染色窗花”;还有将几种色纸剪拼在一起组成图案,叫“拼色窗花”。
河北、天津、东北等地流行岁时贴迎财神剪纸的风俗。每逢除夕,家家户户举行迎财神活动,并用黑色腊光纸剪成肥猪状,猪背上驮一聚宝盆。张贴在屋门窗户上。左右对贴肥猪剪纸各一张,名曰“肥猪拱门,金银满囤。”以此祝愿有较多财物进家。山东、河北、天津一带民间流行春节在灶台旁水缸处的墙上贴金鱼缸的民俗剪纸。画面一般为缸内游动成对的大小金鱼,并配有莲花。鱼缸装饰金钱纹,借“金鱼”谐音“金玉”、“金余”,“莲”谐音“连”,寄托“金玉满堂”、“连年有余”的意愿。
中国广大地区仍流行贴门神驱鬼的风俗。门神为旧时民间信仰的五位家神之一,传说中把守门户之神。最早的门神起源于上古时荼(神荼)与郁(郁垒)的神话传说。到汉魏时,改为门户画桃符、神荼、郁垒与虎。唐时,门神形象改为秦琼和尉迟敬德。唐后期,又借钟馗捉鬼之传说,将其附会门神张贴。民间春节贴挂的门神多为木印版画和剪纸。形象有神荼和郁垒、秦琼和尉迟敬德、钟馗、桃符、虎等。正门贴神荼和郁垒或秦琼和尉迟敬德。因为钟馗、桃符、虎像是单幅,一般人家大都把它们贴在单扉的堂门、房门、后门。明清时代,除了先世流传下来的武将门神外,还出现了文官的“财神”、“福神”、“福禄寿三星”或“五路财神”,“增福财神”作为大小门神。这已从消极的驱鬼逐崇演化为积极的纳福迎祥。
除夕门户悬挂纸笺是十分普遍的民俗,而且挂笺花式较多,用地不一。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曰:“挂千(挂笺)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不仅北京过年贴门钱,全国各地普遍有此风俗。《杭州府志》写道∶“琳宫梵宇,剪五色纸形如旗足,贴于门额,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语。彩笺五张为一堂,中凿连线纹,贴梁间以压胜,曰∶挂笺。”顾禄《清嘉录》载曰∶“门厅之楣,或贴欢乐图。图皆买自杭郡,以五纸为一堂,翦楮堆绢,为人物故事,皆取谶于欢乐,以迎祥祉。”除了门上贴挂纸笺外,其它地方也贴挂纸笺 。光绪八年《京山县志》载曰:“(除夕)是夜,祭门、祭灶,牛马厩皆贴纸钱。情况亦相近似。”
挂笺,是由古代的“年幡”、“春幡”、“幡胜”演变发展而来,各地名称不同,亦称“挂钱”、“吊钱”、“挂千”、“花云子”、“纸挂”、“花纸”、“大纸”、“门钱”、“常钱”、“花钱”、“门笺”、“门吊”、“吊帘”、“挂帘”、“挂门钱”、“过门笺”、“挂浪”、“吊门堑子”、“喜笺”、“欢乐图”、“宝盖钱”等。清末,挂笺形式已发展到几十种,有单色挂笺和彩色挂笺,彩色挂笺又有五色(红、黄、紫、蓝、绿)门笺、套色门笺(又叫挖补门笺)、染色门笺等。一般制法:以彩纸剪刻成近似黄金律的长方形,由膛子(中心)、边框(上左右)、穗子(又名牙子或支脚)构成。膛子和上下方花纹,一般剪刻为钱状和天官、财神等像,并剪刻吉语,如“天官赐福”、“招财进宝”、“福禄祯祥”、“五谷丰登”、“吉庆有余”等。贴门笺的位置和门钱的色彩均有讲究,各地贴门笺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一般在街门、屋门、中堂、佛龛上都要贴上五张红挂笺或五色挂笺;房门、后门、畜圈、迎壁墙、窑窝、橱门、神龛、箱柜、抽斗、粮囤、水缸、井、小车、纺车、织机、大农具、柱子、大树等处贴单张红挂笺。有节庆喜事全贴五色或红色;庙宇、灶神龛上贴黄的;牲口槽、水磨上贴蓝紫色的;有丧事,全贴蓝的、黑的、白的。清代满族的挂笺,用白纸镂成,中刻一满文“寿”字,外为金钱花纹,贴在神前木板上。贴挂笺的风俗不仅在中国广大乡村流行,而且在城镇广泛流传开来,特别是在天津等商埠城市,除夕各行各业,家家户户都要贴挂笺。除夕处处贴挂笺,表达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招祥纳吉的心愿,增加了除旧迎新和庆贺丰收的节日欢乐气氛。
立春前一日,广大城乡民众要到东郊外“迎春”,祭春牛,祀芒神,相互赠送购买泥塑或纸剪的小牛,为“送春牛”。立春日,将泥塑或纸剪的《春牛图》挂贴在门楣,引以为迎春兆吉。以示人勤春早,五谷丰登。
正月初五,明清人称“破五节”、“送穷节”。民间俗信此日为破日、穷日(大概“五”与“无”同音),诸事不吉。汉族、瑶族等民族在此日要举行破五送穷送懒送瘟活动。有剪纸人“送穷”的习俗。是日清晨,家家户户大放鞭炮,叫做“破五儿崩穷”。或剪纸人送掷大门外,认为可以送走贫穷。乾隆四十三年《富平县志》记载∶“五日,作纸妇持帚负杂谷袋,弃周行,曰‘送穷’。”送穷则是反映了民间求富的心理。
明清时期,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年节祀鼠送鼠民俗活动,亦称“老鼠纳妇”、“老鼠娶亲”、“老鼠成亲”,俗称“老鼠娶媳妇”。体现了人们对老鼠的不同心情和愿望。其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点:一、鼠是“子神”,繁殖能力很强,民俗以鼠嫁女生子,象征来年人类各族蕃衍,农业生产丰收,生活富裕幸福。“老鼠嫁女”实质是古代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的遗迹,也是两种生产观念的表现。二、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庆贺节日,老鼠嫁女的民俗和传说都是围绕着春节展开。民间为什么选择在春节期间作为老鼠嫁女的日子呢?目的是在新年把老鼠送走(嫁掉)。人们俗恶老鼠咬啮衣物,视为“虚耗”,即“耗鬼”,希望把老鼠送走(嫁掉)。消灭鼠害邪恶,以图吉利。
图1 灶神
图2 钱马
图3 门神
图4 破五送穷
图5 鞭牛迎春
图6 蝶恋(灯花)
图7 葫芦祝寿
图8 金玉满缸
图9 八仙(门笺)
图10 鹿鹊迎春(窗花)
图11 老鼠娶亲
《百龙献瑞迎新年》
中国龙文化全国非遗
剪纸精品展
《龙腾盛世:禄》陈淑香
《元霄闹花灯》徐阳
《福到丰顺》畅杨杨
《龙凤呈祥》赵金芳
《龙年和平》伏兆娥
《龙腾盛世耀中华》张荣娟
《龙马精神》刘振莲
《鲤鱼跃龙门》杨毅
《二龙戏珠佑苍生》郑晓筠
段喜娥《四季平安龙》
《九龙戏珠》武玉莲
《巨龙腾飞》李敏贤
《龙戏珠》张秀珍
《龙的传人》伍永娟
《龙年丰登》黄英
《龙腾虎跃丰收年》王忠文
《龙腾虎跃》曹新明
《龙腾盛世》孙严
《龙马精神》周文秀
《飞龙在天》王雁骄
《龙飞凤舞庆新春》吕凤英
《盛世腾龙》孙春播
《放风筝》田庆荣
《瑞虎送吉祥金龙迎新春》陈丽
《双龙戏珠》马文萍
《龙凤呈祥》张洪
《龙腾四海赐福来》余泽玲
《龙飞狮舞迎新春》吴红岩
《龙年龘龖》曹慧贞
《龙生九子》刘俊娥
《龙凤呈祥》王淑芳
《巨龙腾飞好事(狮)来》王琼
《鱼跳龙门》姚瑞萍
《龙飞凤舞迎喜兆》梁三琴
《辰龙献瑞》吴海凤
《佑我中华》朱宜英
《龙腾盛世》魏惠君
《九龙吉祥送福报平安》周俐佼
《鲤鱼跳龙门》张倩
《鱼跃龙门》王玉兰
《龙腾虎跃》李慧宏
《祥龙福虎》惠富君
《龙腾盛世庆丰收》秦菊林
《龙凤呈祥》李志梅
《腾飞胜利龙》史学俊
《双龙戏珠》张诗婕
《二龙戏珠》曹梅芳
《双龙衔照》何丹凤
《二龙戏珠》于静
《喜从天降》杨庆峰
《苗族龙舟节的动人传说》卢莹
《富贵龙》黄玉华
《跳龙门》黄丽娜
《舞动乾坤-人小志气大》赵静
《好运来》乔美英
《龙腾盛世》陈晨
《龙年吉祥》梁维珍
《祥龙献瑞》陈耀
《四方来财》宋金花
《龙兆丰年岁岁平安》王雪平
《金龙招财》许麦英
《福兆龙年》许瑞平
《二龙戏珠》牛崇姣
《龙凤呈祥》朱黎
《龙腾庆新春》范荣彪
《龙腾虎跃吉祥富贵》万改叶
《欢庆》刘敏
《龙子纳福》何红月
《龙腾鱼跃》常小艳
《龙凤呈祥》董志华
二零二四·恭贺新禧
百龙献瑞迎新年
中国龙文化非遗剪纸精品展(北京、临汾、深圳)
指导单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策划单位: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
主办单位: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山西省临汾市委宣传部
山西省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
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办事处
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承办单位: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全国非遗剪纸联盟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
山西省临汾市博物馆
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文化馆)
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党建服务中心(文体中心)
责任编辑:肖鸿敏 邓昕辰
来源: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中国民间剪纸微刊